全民阅读活动走过这十年
1996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确立了第一个“世界读书日”,20年来,“世界读书日”提出的“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理念,被传播得越来越广。 2006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委,共同倡导并发起影响深远的全民阅读活动,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今天,我国全民阅读工作已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广大群众也经历了一场从“读不读”,到“读什么”“怎么读”的转变和提升过程。
      【缘起】 读书热情普遍下降 为什么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2005年、2006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人们的读书热情普遍下降,读书人口与藏书数量也在减少。 时任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邬书林表示,国民阅读率下滑已经成为很大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读书活动,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和长远的影响力,扭转这种下滑现象。 2005年底,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开展了“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捐书助读活动,向部分省区农村和贫困地区几万所小学捐赠优秀少儿图书。2006年初,中宣部出版局在规划新一年的工作时,提出除了重点关注和帮助农村地区外,也要推动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并初步形成借“世界读书日”之机,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想法。 共识很快形成,当年4月23日至5月7日,中宣部会同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出版文化庙会活动,组织系列讲座、诵读和名家签售,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读书,由此拉开了连续十年组织全民阅读活动的序幕。 “阅读率下降,背后的问题是民族素质的下降。一个国家不是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阅读的人口。”长期关注阅读问题的专家朱永新一针见血。资深出版人、时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的黄国荣更是表示,“要用一种拯救的姿态,来唤起青年读书的习惯”。 倡导全民阅读,是关乎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乃至人类进步的大事。正所谓“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渐兴】 阅读率止跌回升 倡议发出后,全国各大书城积极响应,在“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多种宣传活动,通过延长营业时间等方式,吸引广大群众购书、读书。数据显示,在当年活动期间,各大书城销售额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长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在2007年“世界读书日”之前,中宣部等17个部门再次联合发出倡议:以“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那一年的“世界读书日”,恰逢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办。时任市委书记汪洋亲自出席在重庆书城举办的读书会,市里的其他主要领导也与上千市民一起,在“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的横幅上签名。山城重庆,书香洋溢。 “一本好书,一生财富,今天您读了吗?”2008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了这样一则公益短信。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公益广告,中央电视台则是连续两天每天5次至6次播发。 这一阶段,集中在“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逐渐在各地兴起,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这些活动仿佛是一个个定期响起的“闹钟”,唤起大众的读书热情。 接连的努力之后,国民阅读率逐渐回暖。2009年4月22日,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继2007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较上一年增长0.1个百分点后,2008年比2007年再增0.5个百分点,为49.3%。尽管这一数字较之1999年的60.4%,甚至2004年的51.7%都还有差距,但已走出2005年、2006年以来的谷底。国民阅读率就此告别了连年下跌的趋势,开始步入回升的良性轨道。
      【提速】 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和推动全民阅读,连续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多个重要文件。全民阅读工作进展提速,成效斐然,渐入佳境。 近几年,阅读,不再只是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才出现的关键词;崇尚阅读,关注阅读,也不再只是出版行业内的自娱自乐。 “经过10年的持续推动,全民阅读面貌今非昔比。”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2006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在他看来,10年来读者挑书的眼光越来越好,精品阅读的倾向日益明显。宋强举例说,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匿名》,出版至今不足5个月,印数已达5万册。短期内印数上升如此之快,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前几年出版的王安忆小说《天香》,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印数才有5万册。宋强认为,“其实《匿名》相对于《天香》要更难懂,但它的畅销说明,现在的读者越来越认可作家的这种探索。”与此同时,读者更加注重经典阅读、版本意识日渐增强。 著名学者阎崇年,是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近几年,我走了不少基层的地方,书香村镇、书香县城处处可见。而在10年前,这些都很新鲜。而且很多基层图书馆里质量低劣的书籍少了。这些变化,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很大影响。”阎崇年说。 不仅如此,自动借书机、流动图书角、24小时书店陆续出现了,众多民间图书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各类机构举办的读书活动层出不穷,阅读类微信公众号数不胜数……全民阅读的现状,较之10年前有了显著改观。 但我国的阅读状况仍不容乐观,书香社会的建成也非一时之功。期待在各方的努力下,下个10年,能看到更美好的书香中国。
      【展望】 全民阅读新发展 十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近几年每年吸引8亿多读者参与。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每年以数千人集体诵读经典的形式拉开全民阅读活动的大幕;江苏省连续举办10年江苏读书节,并将每年4月23日定为“江苏全民阅读日”,这也是全国首个由省人大立法确定的地方阅读日;“深圳读书月”每年举办上千项活动,成为深圳市民的文化盛宴,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以“书香中国”为统领,“北京阅读季”“书香江苏”“书香荆楚”“书香中国·上海周”“南国书香节”“书香湖南”“书香八闽”“书香辽沈”“书香龙江”“海南书香节”“三秦书月”等一大批品牌活动,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 十年来,全民阅读理念的种子不断播撒,不断成苗,不断结果。从2010年到2015年,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读书人的比例在增加,国民阅读率明显提高: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4%,提高了6.1%;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由32.8%增长到64.0%,提高了31.2%;成年人年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由4.25本增长到4.58本,增加了0.33本。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共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覆盖所有有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工会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建成职工书屋逾6万个;社区书屋、寺庙书屋等基础阅读设施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已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国共有各类出版物发行网点17万处,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建立城乡阅报栏(屏)7.2万余个。各校园及科研机构图书馆等阅读场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流动型、自助型借阅设施也逐步投入使用,便利群众阅读。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通过“七进”活动,各地涌现出一大批阅读典型。2014年、2016年总局开展了两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共推荐了1955户。这些“书香之家”充分展现了基层群众的读书风采和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读书传统。 近年来,图书品种结构优化、原创精品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品质。中宣部、总局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评奖推优工作,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出版物。“中国好书”推选活动连续两年于“世界读书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颁奖盛典。总局连续12年累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1200种优秀图书,连续5年推荐“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还分门别类开展了优秀民族图书、优秀老年人出版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优秀少儿报刊、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等推荐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签订全民阅读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举办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三大名楼同诵经典活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书香上海”公众号牵头本市60余家新媒体阅读推广联盟公众号,开展荐书活动。4月20日,“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官方网站”正式上线,“全民阅读百网联盟”同日成立,推广平台更加多样。 农村少儿阅读、进城人员阅读、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阅读、残疾人阅读成为全民阅读关注的重点。
      “少儿阅读是国民阅读的基础”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总局每年暑期都与教育部共同开展农村少年儿童阅读活动。总局2014年以来开展的“百社千校”阅读活动,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学校,开展名家进校园、捐赠优秀出版物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惠及数千所学校数百万名学生。全国妇联开展“每天半小时、书香伴成长”家庭亲子阅读推广活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后和寒暑假期间,各地各部门经常组织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偏远地区中小学生捐赠优秀少儿图书活动。总局与中国残联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累计捐赠5000多万元的优秀出版物。各地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年货带回家”“带一本好书回家”等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公益捐赠活动。 十年来,全民阅读的法制化工作有了重要进展。部分省区市注重全民阅读指导和协调机构建设,做到有人干事,有机制成事。各地各部门还着力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在领导干部的带领示范下,全社会的书香味正在浓郁起来,读书正在成为一种文明风尚。 全民阅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坚定方向,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强化措施。 2016年1月8日,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十大重点任务:一是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二是出版推荐更多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三是大力开展少儿阅读,着力保障特殊群体、困难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四是进一步开展“七进”工作,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五是建立规划科学、服务高效、覆盖城乡的基础阅读设施体系;六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七是鼓励、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工作;八是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领全社会良好阅读风尚;九是加快制订全民阅读规划,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工作法制化、常态化;十是建立健全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全民阅读工作体制机制。上述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落实,再落实,以此推动全国全民阅读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全民阅读开展十年来,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工作手段、工作规律,活动是重要抓手、设施是重要载体、干部是重要示范、兴趣是重要动力、少儿是重要基础、立法是重要保障、推广是重要手段、好书是重要引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对这些认识,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深化和完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全民阅读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与世界上阅读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一是体制机制要创新。全民阅读的长期深入开展,必须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二是读物内容要创新。深入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前提是多出好书、多推好书,解决好读什么的问题。出版单位要努力多出精品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打好基础。三是推广工作要创新。通过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培养和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要倡导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建立和完善读书制度,带领本单位、本系统、本地区大举读书学习之风。然后要推进阅读活动从阅读向悦读的转变,推广工作由普遍指导向分类指导的转变,一般阅读向品质阅读的转变。将阅读推广作为一门科学,使广大群众通过阅读享受到快乐。细分阅读人群,增强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总之,围绕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在哪读等关键问题,开拓创新,开创全民阅读新境界,让浓郁的书香飘满神州大地。
      【相关新闻】 共享阅读快乐 在今年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连续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17日,“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其中首次提到“推动全民阅读”,实现了全民阅读工作在国家规划中的历史性突破。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全民阅读”位列国家八大文化重大工程之一,下设“书香中国”系列活动、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儿童阅读书包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等八个子项目。 共享阅读的快乐——全民阅读活动走过十年 近50名传统阅读爱好者在上海地铁2号线上上演了一场“阅读占领地铁”行动,爱好者在地铁车厢内静声翻阅图书,呼吁人们养成读书习惯,并倡导社会回归对传统纸质书籍的关注。 共享阅读的快乐——全民阅读活动走过十年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社区正在举办图书交换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 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起的全民阅读工作,走过了十年历程,“全名阅读”从一个新鲜的理念,到如今已经成为国人所熟知的热词。 这十年间,在相关部门的精心部署和组织下,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下全国许多地方的全民阅读活动热情高涨、热气腾腾,而要保证政府主导的一些重要活动常态化,主要经验之一就是通过立法使之固化。”长期亲身推广全民阅读的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对此有着深入思考。 和聂震宁一样,在推动全民阅读的实践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立法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懈努力。在各界推动下,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启动关键性一步。 “全民阅读立法,并不是以强制手段逼迫市民读几本书,而是为了规范政府和社会要做的事情,致力于为全民阅读提供保障,改善全社会的阅读环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说。 2016年2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通知,就其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起草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与此同时,地方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自2015年1月1日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正式实施起,《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也陆续颁布。日前,又有喜讯传来,自今年4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将正式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阅读条件和机会,共享阅读的快乐,这就是全民阅读。 文化生态得到充分涵养
      提起全民阅读,深圳是一座标志性城市。2000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开风气之先,创办“读书月”。16年过去,当初仅有170万人次参加的读书月,已发展为逾千万读者争相参与的嘉年华。 除深圳之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书香氤氲,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2016年1月17日,星期天,在早晚七点的北京13号线地铁西直门至霍营站运行区间,出现了一群“占领”车厢的读书少年,两场行动共计54人参与。在半个小时的车程里,他们每人手捧一本纸质图书安静阅读。活动策划者说:“我们只是一群喜欢读书的年轻人,大家一起安静地在地铁上读读书。” 据统计,目前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开展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除了“4·23世界读书日”的安排之外,各地还分别在全年不同时期广泛开展“北京阅读季”“书香江苏”“书香荆楚”“南国书香节”等一大批活动,每年总计吸引8亿多人次读者参与。 各级品牌活动深入人心 多年来,全民阅读活动的成效愈加明显,全民阅读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持续致力于打造全民阅读的国家品牌,创办了“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全国“书香之家”、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少儿图书等推荐活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平台,举办“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征文、演讲竞赛等。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好书”评选,创办于2013年,依靠权威的专家学者队伍,依据主客观结合的评测方法,从思想学术深度、文化品质、阅读价值、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综合测评。每年的年度“中国好书”均是高水平的精品力作,并在每年“4·23世界读书日”当晚黄金时间,以读书盛典的形式通过中央电视台揭晓,在全社会反响热烈,对于激发广大读者阅读兴趣、创建健康向上的读书氛围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专业导读、引领阅读、陪伴阅读在阅读推进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这已被很多发达国家的阅读实践所证实。在我国,2013年,深圳率先建立阅读推广人队伍,通过专业人士引导普通读者阅读。自2005年起,参与贵州安顺“陪伴阅读”活动的家长、学生、市民已逾百万人次。这一模式主张阅读的交流和表达,大批文艺志愿者组成专业阅读团队走进学校和社区,主要面向留守儿童,从图书推荐、阅读交流到分享读后感全程参与,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活动的实际效果。 广大社会公众对阅读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从2010年到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由32.8%增长到58.1%;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由4.25本增长到4.56本,充分反映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成效。
      【相关新闻】 谱写书博会历史最美乐章 市民在明亮的展厅里享受阅读。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是我国图书出版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2016年7月28-30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包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在包头市主会场和乌海市、乌兰察布市分会场成功举办。余秋雨、阎崇年、曹文轩、蔡志忠等22位文化、影视界名家,来自全国34个省市区、中直出版单位、港澳等41个代表团的7500位代表,65000名民营出版商、发行商、高校、图书馆订货人员参加了书博会,主会场参观总人数达71.6万人次。 本届书博会主会场设在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展场总面积3.4万平方米,展位2127个,分3个展区,内设全国精品图书展、内蒙古主展区、国有图书出版发行单位展区、民营企业展区、零售与馆配区等。来自全国41个代表团860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民营代表团、全国图书批发商、经销商、图书馆及高校业内人员6.5万人前来订货交易。主场馆每日人流量达23.9万人次,参观总人数达71.6万人次。展会期间,包头主会场出版物交易量达16079万册,出版物交易额达40.16亿元;现场总销售量达102.23万册,销售码洋达3007.56万元。 书博会是体现包头综合实力、彰显包头文化魅力、展示包头城市形象、统筹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本届书博会在充分学习借鉴往届承办城市经验基础上,突出打造了八大亮点,同时也创造了书博会历史上的七项第一,成为本届书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八大亮点” ——图书IP对话影视活动让优质资源跨界整合。为了推动图书与影视的资本整合,举办了图书IP对话影视高峰论坛,中影集团原董事长杨步亭、著名香港导演陈德森、著名作家麦家、石钟山等参加出版界和影视界大咖跨界对话,广泛推荐优秀图书IP项目,对接资本市场,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产业活动品牌。 ——“互联网+”书博会使科技助推传统产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引入数字出版产业新形式、新理念,将互联网元素通过科技手段融入到新闻出版领域,打造了网上书博会,网上书博会展览精品图书1000余册、电子书35万种、文创产品近900件,三天展期点击量突破35万人次。 ——绿色创意印刷展让绿色印刷成为现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本届书博会首次设置了绿色创意印刷展区,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绿色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文化名人读书寄语活动让文化印迹留在包头。依托本届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文化名人效应,邀请了余秋雨、阎崇年、蔡志忠、曹文轩等10余位文化名人亲自题写读书寄语、按手模,并将文化名人的读书寄语、手模在包头市图书馆铸成文化墙,将本届书博会的文化印记留在包头,形成广泛号召全社会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 ——全民阅读推广包头峰会让阅读走入每位群众。借助本届书博会在包头举办的契机,邀请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总经理李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副巡视员吕晓清等参加“城市阅读与阅读推广(中国·包头)高端研讨会”,评选出50个大众喜爱的阅读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国家平台展示近年来全民阅读的成果和经验,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硕果。 ——“草原丝绸之路”摄影展展现了大美内蒙古。深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举办“草原丝绸之路”摄影展,展示了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 ——组团式布展格局首创了立体式布展模式。本届书博会主展区共分3个展区,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包头体育馆由“书香大道”、“书香岛”相连接,形成了组团式、立体式、多形式展区格局,这在书博会展区规划历史中非常罕见。 ——内蒙古文化展示活动展现了草原民族的魅力。展示活动由央视著名导演担纲制作,以朗诵为主要形式,邀请了享誉全国的艺术家陈铎、瞿玄和、温玉娟参加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内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倡导了崇尚读书、热爱阅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项第一” 本届书博会不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在意义作用方面都创造了新的“历史之最”。 一是本届书博会拉动GDP54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是在仅仅三天的展会期间,主会场总参观人数突破7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三是本届书博会仅有5个月的筹备时间,是书博会历史上是筹备时间最短的一次。 四是本届书博会首次在非省会地级市成功举办。 五是本届书博会首次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展团安排在主展馆,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共发展的局面。 六是港澳首次以政府名义参展。 七是所有国有展位首次实现全部特装。
返回